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志工服務

    本校學士後醫學系助理教授柯翠玲與學士後醫學系學生以「餐桌上的科學-台灣小吃黑白切的基礎醫學型態教育」為主題,邀集全台國、高中教師前來中山大學醫學院,利用台灣庶民麵攤中的「黑白切」,採用來自豬隻的各部份食材作為媒介,使種子教師理解醫學解剖學,增進國、高中老師學習解剖學的興趣與動機,並進行類大體解剖實驗中的操刀實作,以延續國、高中課室中力求實作之學習精神,同時期望進一步能激發更多創新教學之靈感火花。

    研習活動以醫學院人體骨箱進行人體骨架上下左右位置排列觀察教學,並以實際人體立體位置作更深入的解釋,希望種子教師們日後於相關生物實驗室操作時能對人體骨骼、心臟及眼睛構造有更多細節的了解。觀看各類標本與操作內臟器官解剖時,種子教師表示,實際接觸與僅閱讀教科書的描述,二者的學習體驗差異極大,也有教師提到第一次解剖眼睛觸感,雖然使用解剖器械不熟練,但可實際感受到眼球質地的韌度與層次,實作精神也與「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相似。

    本校後醫學系的師生們也於台灣科學節前往高雄科工館進行科普教育活動,以平日常見的十種黑白切小吃食材作為媒介,並輔以動手實作模具及趣味卡牌拼圖等進行科普攤位活動,讓一般民眾與學齡前的小朋友,均能以各種不同的方式理解人體相關之肌肉、呼吸、消化、神經、循環等構造,並以人體彩圖及3D小模型進行輔助說明,期望能消彌民眾對解剖學的疑慮與陌生,於快樂的氛圍中認識更多與自身結構有關的科普知識。

 

醫學院科普教育:

      

科工館科普教育:

111學年

 

112學年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