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願景的憤怒
有願景的憤怒
作者:黃達夫
出版:天下文化
2005/06/25
BGH081
986-417-505-X
簡介:
《有願景的憤怒》是和信醫院院長黃達夫對醫療亂象,乃至社會弊病,所發出的不平之鳴。此外,更提出懇切的建言與改進的方向,期許能將憤怒化為改革的力量!
針對問題叢生的健保制度,黃達夫提出「論質計酬」的給付方式;在緊張的病醫關係氛圍中,他重申用心聆聽、以病人為中心的原則,並以己身經驗展現何謂真正的視病猶親;對於醫學生的選擇、評鑑和指導,也一一提出具體可行的方式,期待未來的醫者都是醫德與醫術兼具的良醫。 此外,源於國內民眾常有錯誤的醫療觀念,黃達夫一一解析,讓大家有能力為自己爭取更好的醫療品質。
滿懷宗教家般的熱忱的黃達夫,致力於台灣醫療水準的提升以及醫學教育的改革,十七年如一日。書中提及的改革健保制度、重建病醫互信、支持健全的醫師培育計劃,都與我們的權益息息相關。
自序 讓憤怒變成改革的力量
黃達夫
不久前,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剛過十五歲生日,敝院的一位董事是美國杜克大學政策研究所的教授,也是杜克大學醫療體系發展部的主任。他問我,在醫院慶祝十五周年的時刻,我有什麼感想?我回答他,我對返鄉的決定是無怨無悔的,我更覺得這十五年的光陰沒有虛擲,但是,如果當初我預先卜知我這十五年所將遭遇的困難的話,我不知道有沒有勇氣回來。
然而,人生就如美國詩人佛洛斯特(Robert Frost)那首詩〈一條別人不走的路〉(The Road Not Taken)中所說的,兩條路看起來都一樣美好,沒有人能告訴我們該走哪一條路。我既然做了選擇,就要毅然決然走下去,並欣然接受自己的決定所造成的結果。當初如果還沒有開始走,我就知難而退,沒有接受這個挑戰,生命自然會很不相同;但是,既然做了回國的決定,我就盡心盡力往我原先設定的目標前進。
然而,這一路走來相當不順遂。十五年內躬逢了「教改」與「健保」這兩個影響台灣社會極深遠的重大政策的推行,而其爭議性對於一個醫學教育者及醫療工作者而言,真可說是有切身之痛。它們對於我每日的工作有直接而巨大的影響,經常牽動著我的敏感神經,所以,不由得不時發出不平之鳴。
我的不平之鳴,其實不是因為「政策」或「制度」對我個人或醫院所造成的困難而發的。事實上,對我個人而言,「政策」、「制度」並沒有阻止我做我想做的事。過去十五年我依舊不停地「教」,不停地「學」,我每天除了有做不完的事外,還要不斷地動腦。忙歸忙,但吃得下,睡得熟,精神好。雖然很多人對我們經營醫院的方式捏把冷汗,但我們還是生存下來了,而且,還建立了不壞的聲譽,同事的向心力和認同感也愈來愈強。
我的文章會有那麼多的責難之辭,是因為我為台灣的未來感到焦急。眼看著不良的政策與制度所造成的負面張力,不斷抵消我們進步的動力,也一點一滴地減損台灣人身心的品質,怎能不焦急?人的品質是決定台灣未來競爭力與台灣前途的關鍵啊。
十五年來,我與國內醫學生、住院醫師有密切的接觸,我發現儘管他們對於學習環境相當不滿意,卻都採取無奈消極的態度,認為大環境是改變不了的。
大概是五年前吧!在一次例行的教學(包括實習醫師與住院醫師)時間,我跟他們介紹了兩個改變美國命運的人。
第一個是潘恩(Thomas Paine),他在一七七六年所寫的《常識》(Common sense)這本小書中所發出的憤怒的吼聲,喚醒了不少美國獨立戰爭的關鍵人物,不再冀求與英皇妥協。
二○○○年,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的重要著作《引爆趨勢》(The Tipping Point)問世。書中提及,美國獨立戰爭在波士頓北方第一次戰役的成功,是來自一個在馬房打雜的小孩。他耳聞英國士兵談及:「要給他們一點顏色看看……」,立即將此訊息告知他認識的一個銀匠勒威爾(Paul Revere),勒威爾猜到英軍是要去勒辛頓(Lexington)逮捕韓庫克(John Hancock)和亞當斯(Samuel Adams)這兩位「叛軍」領袖,連夜策馬趕去通風報信,警告他們做好準備,終於促成了波士頓一役的勝利。
與學生們分享這些影響我思想的書,以及可資借鏡的歷史事蹟,是希望能讓他們領悟到,每一個人都能發揮影響力,從而激發他們的社會責任感。我希望他們一方面不斷努力充實自己,成為一位稱職的醫師,才對得起將生命託付給他們的病人;另一方面也要有「小兵也能立大功」的志向,積極參與教育制度與醫療政策的改革,為自己、為病人、為社會創造三贏的局面,使明天比今天更美好。
人的潛力其實是無限的,很多時候,當你被情勢所逼,就要面對它,設法克服它。度過重重難關後,有時連自己都對自己的能耐感到驚訝!
此書的成形與上一本書《用心,在對的地方》一樣,是由文字工作者林靜靜小姐與天下文化編輯篩選近年刊登於報章雜誌及院內刊物的文稿後,再由林靜靜小姐經數次採訪,增補彙編而成。其中的數篇文稿是由敝院文教部主任鄭春鴻先生記錄整理的,謹在此一併表達最誠摯的謝意。
序 合理主義的範例書 黃崑巖
序 在憤怒的路上追求願景,黃達夫不孤單 高希均
自序 讓憤怒變成改革的力量
卷一 病醫之間流轉的溫馨
掩蓋錯誤就無法改進
病醫溝通是心的交流
首先,不可傷害病人
一個紅包的故事
卷二 用心改革,就對了
「健保烏托邦」是讚美之辭嗎?
逆向思考門診合理量
醫療品質應該透明化
我們要優質的醫療
醫院管理應該是品質管理
和信醫院不「因應」健保政策的改變
健保有解──論質計酬
卷三 選對的人,做對的事
有願景的憤怒
怎麼教?怎麼學?──由醫學生和醫學院評鑑談起
你適合唸醫學院嗎?
實習醫師不是打雜的
養成終身閱讀的習慣
佛萊斯納報告與醫學教育